政策红利释放,企业创新迎风口:六部门出台专项措施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行业动态   综合   科技政策   2025年09月28日
文章来源: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阅读量:127
内容摘要:对于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奋力前行的创新型企业而言,一揽子精准扶持政策正蓄势待发。9月2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

于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奋力前行的创新型企业而言,一揽子精准扶持政策正蓄势待发。9月2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公布。这份文件直指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数创企业”的发展痛点,从数据、算力、融资到知识产权,为企业创新周期的关键环节提供了系统性支持。

一、明确“数创企业”身份,锚定新质生产力主力军

政策首次明确定义了“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数据价值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这一定位,为众多深耕数字领域的企业提供了权威的“身份认证”,并将其提升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主体”的高度。

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一项核心战略启示:未来的创新必须深度绑定数据要素的挖掘与应用。无论是技术研发、商业模式重构还是价值创造,数据能力将成为衡量企业创新成色的关键标尺。

二、破解核心要素瓶颈:为企业送上“数据+算力”大礼包

创新往往始于一个想法,但常困于数据和算力的高门槛。《若干措施》精准施策,旨在为企业扫清这些“拦路虎”。

  • 数据获取“破冰”:政策明确支持企业公平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探索以“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方式保障企业早期用数需求。这相当于为企业在创新试错成本最高的起步阶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燃料”,极大降低了从0到1的探索风险。

  • 算力成本“减负”:文件引导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向数创企业提供低成本、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这一举措直接瞄准了AI模型训练、大数据分析等业务面临的算力成本压力,有助于将原本高昂的固定投入转化为可负担的运营成本,让更多企业能够“用得起、用得好”先进算力。

三、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指引企业融入“专利池”与“协同圈”

单打独斗的创新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竞争的节奏。《若干措施》鼓励企业积极融入甚至主导协同创新网络。

  • 对接龙头资源:政策鼓励国有企业、行业龙头开放其创新资源与服务。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应主动寻求与产业链主企业合作,融入其创新链,实现技术共研与市场共赢。

  • 善用“专利池”: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领域专利池建设”。这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应对复杂知识产权壁垒的捷径。通过加入专利池,企业可以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减少专利纠纷,更专注于应用层面的创新。

  • 借力知识产权服务: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行动”,将为企业提供从布局、导航到风险预警的全链条服务。企业应善用这些公共服务,为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构筑坚固的知识产权“护城河”。

四、全生命周期赋能:从“起跑”到“加速”的全程陪跑

《若干措施》要求各地打造有助于数创企业“起跑加速”的政策与服务体系。这表明,支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覆盖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企业可以期待在地方层面看到更具针对性的财政、金融和人才政策,形成“发现-培育-壮大”的良性循环。

这份《若干措施》的出台,不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一封面向所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者的“邀请函”。它系统性地回应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最关切的要素保障与生态融入问题。对于有志于成为下一个“瞪羚”或“独角兽”的企业而言,现在正是深入研究政策、主动对接资源、将政策红利转化为自身创新动能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