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有力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业动态   综合   推荐热门   2023年01月12日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阅读量:495
内容摘要:

知识产权有力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12 10:25 原文链接: 知识产权有力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4件;有效商标注册量达4267.2万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7076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6.1万件。”日前,2023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线上召开,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会上指出,2022年我国牢固确立了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知识产权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申长雨表示,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由2012年的22.6个月压减至目前的16.5个月,高价值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从10个月压减至4个月,提前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审查周期压减五年目标任务,为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申长雨介绍,2022年我国克服疫情影响,保障审查进度,加快法律法规完善,成功打赢专利审查提质增效攻坚战,有力推动了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79.8万件,注册商标617.7万件,完成了审查周期压减目标任务。

“2022年我国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法律法规日趋完备,优化了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申长雨说,我国持续推进《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配套修改,完成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新一轮修改论证征求意见稿,推进《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修订,形成地理标志统一立法宗旨和框架,研究论证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规制度。

“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还开展了知识产权综合立法,广东发布全国首部地理标志保护地方法规。”申长雨说。

2022年,我国强化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5.8万件,同比增长16.8%;办理维权援助申请7.1万件,受理纠纷调解8.8万件。

“国家知识产权局还与市场监管总局共同牵头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知识产权保护任务,签署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工作备忘录。”申长雨说。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水平稳步提升

“2022年,我国继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4868.8亿元,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长。”申长雨说,2022年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4.3万亿元,占GDP比重12.4%。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19万亿元,年均增长13.7%。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十年增长超10倍,迈上4000亿元台阶。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中国占84个,十年增长52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超2.3万家,地理标志产品年直接产值超7000亿元。

“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开展知识产权强链护链行动,深度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申长雨说,“2022年,我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举措;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面向重点产业布局建设104家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我国还在18个省份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推动10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放2.1万件专利,精准匹配6.1万家中小企业。”申长雨说,比如湖北上线专利转化运用平台,黑龙江、青海运用专利导航强化重点产业布局发展。

“国际方面,知识产权有力服务对外开放大局。”申长雨介绍,2022年我国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遗传资源等国际规则制定,加入海牙协定并于2022年5月5日生效,目前国内企业已通过海牙途径提交外观设计国际申请超千件;在顺利实现244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的基础上,完成第二批350个产品清单公示。

知识产权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2023年是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申长雨表示,2023年我国将加强7个方面重点工作:完善保护和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更好规范专利、商标申请秩序;全面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有力服务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更好支撑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建设,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强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支撑,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监管和自律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在多边平台的影响力,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修订,稳步推进新形势下的国际交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加强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