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行业动态   综合   推荐热门   2023年05月06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阅读量:492
内容摘要: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发表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在2013年9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和2014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并对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要求江西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湖南等地调研、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反复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2021年5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并在2022年3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简称“四链融合”)。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认识,完善措施,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深刻理解推动“四链融合”的重大意义

    推动“四链融合”是我国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一)推动“四链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循环流转。创新链将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各个创新环节连接起来,产业链将产品研发到生产和服务和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资金链和人才链将不同环节的资金和人才要素连接起来,形成彼此关联的“毛细血管”,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四链融合”,目的是突破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链条在各环节的堵点、卡点、断点,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实现更加畅通无阻的经济循环。
    (二)推动“四链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四个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四链融合”是“四个协同”的延伸和发展,也就是链条各环节均要实现“四个协同”,以更加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动“四链融合”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8月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四链融合”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形成链式结构,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链条各环节实现一体推进、一体设计、一体部署,加快成果同产业对接,人才同科技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现代化创新体系。

    二、“四链融合”的内涵和特征初探

    “四链融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与时俱进形成的理论成果。
    (一)“四链融合”的基本内涵
    创新链是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商品化的全过程,产业链是产品产业化过程中提供生产或服务的全过程,这两链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两个最重要的链式结构。“两链”深度融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资金链是服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再到产品生产或服务全过程形成的资金链条,人才链是贯穿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各环节全过程的链式结构。
    “四链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包含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总结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别形成链条;第二个阶段,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在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领域,对链式结构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准对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金匹配和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一体设计和一体部署,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四链”的良性循环、有效贯通和深度融合。
    (二)“四链融合”的内在机理
    “四链融合”关键在“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一载体、一动力、两关键”的组织架构。其中,产业链是主要载体,创新链是重要动力,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关键因素。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调的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安排创新链,针对产业链的痛点、卡点、堵点,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对产业链发展的有效支撑。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同时强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产业链各环节的实际需求,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中。
    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及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要以创新链布局塑造新产业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方向。
    三是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和2014年均提到围绕产业链完善资金链,这为解决产业链中的资金短板弱项提出了根本要求。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就是要疏通每个环节资金、人才进入产业链、创新链的渠道,对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回笼,以及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确保资金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资源要素在链条中的使用效率。
    (三)“四链”的功能作用
    “四链融合”过程中,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动力,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载体,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决定创新链、产业链成败的关键。
    创新链提供动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整体提升,逐步形成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创新链条。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C919大飞机、新能源、先进核能、特高压输电等取得重大突破,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全面提升。“四链融合”中创新链是动力源,创新链上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面向未来发展前沿的科技创新合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产业链提供载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技术广泛应用到产业中,形成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嵌入产业链,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四链融合”中产业链为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提供载体,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在产业链上有效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资金链提供给养。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0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55%;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北交所的设立,拓宽了成长型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格局加速形成。“四链融合”中资金链为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各类主体各个环节提供精准有效的资金支持,服务的重点是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高效的资金供给。
    人才链提供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论断,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进行了重大部署,研发人员总量由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持续提升。“四链融合”中人才链为创新链、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只有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把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对接到创新链、产业链各环节中,才能有效解决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教融合不紧密等问题。
    (四)“四链融合”的主要特征
    “四链融合”后,四个链条不再泾渭分明、完全独立,而是各链条边界趋于模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目标一致。四个链条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共同目标,创新链、产业链“两链”同向发力,资金链、人才链上各主体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在链条各个环节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撑,步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朝一个方向发展。创新链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供给,资金链为创新链、产业链提供精准的资金配置,促进创新链高效运作,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人才链为创新链、产业链发展提供合理高效的人才队伍配置。
    二是对接顺畅。四个链条之间实现无障碍精准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相互交织,资金链和人才链上的资源要素在创新链、产业链上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四链”深度融合后,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创新成果能够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资金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投放,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能够在各个环节顺利地进出。人才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不同阶段给予人才支撑,每个环节都有与需求相对应的人才供给,人才作为资源要素能够在链条上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是利益共享。四个链条上的各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相互配合支持产业创新,实现价值增值和利益共享。利益共享是决定“四链融合”成败的关键。如果创新链不能和产业链实现利益共享,创新链主体和产业链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技术创新动力就会减弱,创新成果就会束之高阁,形成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如果资金链、人才链不能和产业链、创新链实现利益共享,所获得利益回报与其对应的风险不成正比,相关环节的资金和人才就会流失。只有“四链”上各利益主体获取的回报率大体均衡,“四链”才能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三、推动“四链融合”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链融合”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下一步,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创新中求突破,努力构建以“四链融合”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一)加强“四链融合”的顶层设计
    “四链融合”的重点是制度设计,难点是要素整合。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运行规律,需要对四个链条进行系统梳理,明确链条间各环节上的堵点、卡点、断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中央层面制定推动“四链融合”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快推进有利于推动“四链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重点在链条主体协作机制、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上进行创新,进一步强化科技、产业、资金和人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科学设计有利于链条各环节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体制,支持各链条参与主体获得与投入风险相匹配的价值增值和收益,提高各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
    (二)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链主”作用
    “四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四链融合”的重要力量,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链主”,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探索“科技领军企业出题、科研机构参与答题、金融机构全程服务、人才机构全力支撑”的合作共赢新模式,建立“链主”企业牵头、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促进各创新主体与企业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搭建支撑“四链融合”的合作平台
    坚持共建与重组相结合,搭建“链主”企业主导的合作平台。具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实验室,“链主”企业“发榜”,并负责研发资金投入,工程师长期入驻实验室,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揭榜”参与研发,压缩从研发到产品测试的时间。实验室与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升产学研合作效能。另一种是将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作从“链主”企业内部独立出来,组建初创公司进行孵化,“链主”企业作为产业孵化器,为初创公司提供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初创公司拥有独立财务核算、奖惩体系和融资上市渠道,在行业内有效整合科技、资金和人才资源。
    (四)壮大促进“四链融合”的投融资规模
    当前,资金链服务创新链、产业链的部分环节有“断点”。在不确定性大的“构想—立项—试验—中试”环节,比较难找到相匹配的资金。围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构建满足技术研发、运行、商业化等不同阶段需求的投融资体系十分必要。一是加大政府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创新等市场失灵领域的投入;二是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对产业化之前创新环节的直接融资;三是通过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完善天使资本、风投资本及产业资本退出渠道以及国有投资基金的容错机制;四是科学布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流程资金链,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投入。
    (五)完善引领“四链融合”的人才体系
    坚持走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相结合的道路,打造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培植高潜人才成长的沃土。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造就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打造一批战略科学家,培养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灵活运用“专职+兼职”模式,精准引进创新链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第2期)

 

 

 

  日前,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举行。本届科交会的主题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图为观众在会上拍摄“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模型。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