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广东:战新产业已成“生力军”,重视增量更侧重持续梯度培育
行业动态   综合   推荐热门   2023年07月21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阅读量:649
内容摘要:“小巨人”第一省易主广东:战新产业已成“生力军”,重视增量更侧重持续梯度培育

日前,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出炉,658家粤企入榜,至此,广东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总量已超过浙江,排位上行至全国第一。

名单显示,广东第五批“小巨人”企业增量与前四批总量接近,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主要增量来自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尤其深圳增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一位,单独一市的增量便同浙江全省接近。

且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汇集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并维持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专利增长速度,在具体细分市场占绝对优势。

此外,根据第二批“小巨人”企业复核情况,近半数企业通过三年一度的“大考”。除部分企业因成长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而退出外,其余“消失的企业”在稳定性上仍有欠缺。对此,广东省工信厅提出,在遴选后的培育阶段已加大投入,从强化梯度培育、畅通融资渠道等方面着手,预计到2027年将培育“小巨人”企业2000家。

“小巨人”扎堆新兴产业
据各省发布的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广东省新增“小巨人”企业658家,数量仅次于江苏,这一变量也直接使“小巨人”企业总量前三排位发生逆转,广东省位次超过原本居第一的浙江,上行至榜首。

至此,广东省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35家,“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比例已超过十分之一。

深圳市贡献了主要的增量。在第五批名单中,深圳共有310家企业入榜,新增数量居全国首位,且数量甩开排名第二的北京67家;单独一市的增量便与浙江全省相当。截至目前,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到752家,提前且超额完成了“到2025年实现‘小巨人’企业600家”的目标。

快速增长的背后,深圳的重视和培育力度不可谓不强,采取了“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产品先试首用、委托清北等高校组班开课为“专精特新”企业培养人才、在“深i企”平台开设“专精特新”专区并配备服务专员跟进其诉求等举措。

广州紧随深圳之后,在第五批“小巨人”企业中贡献了126家的增量;包括广深在内的珠三角9市第五批“小巨人”企业数量合计达644家,占全省比例为97.8%;而粤东西北12市新增14家,占比仅为2.2%,地域分布不平衡情况明显。

事实上,这一点同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布特征一致。目前,“小巨人”企业总量前三甲与第四名之间断层明显;珠三角、长三角第五批“小巨人”企业数量合计占全国六成以上,且高增长态势不降反增。

以广东为例,前五批分别培育“小巨人”企业22家、123家、288家、448家、658家,第五批数量接近前四批总和;而全国第五批3671家企业相较第四批则减少15.7%,增长速度放缓,“小巨人”企业数量地域差距进一步拉大。

对此,广东已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以缓解地域分布不均的态势。据广东省工信厅对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奖补资金安排,珠三角每家企业可获得100万元一次性奖补,粤东西北每家企业有120万元。

从行业分布看,广东第五批“小巨人”企业密集扎堆于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尤其是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占比分别达26.14%、14.89%。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细分领域的创新支撑,因而也孕育着更大发展机遇。

向新兴产业靠拢也侧面印证着创新能力,在第四批“小巨人”企业中,平均专利申请量约110件,“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靠前的珠海、深圳和广州在企业创新上也占优,平均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54、119和118件。入选企业往往是某鲜受关注细分赛道的开拓者,专精于此持续投入研发,继而带来高成长性和高市占率。

以第五批新入选“小巨人”企业的广州市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年均研发投入占比约为15%,已获得及申请受理中专利数量约150项。其总经理潘屹峰透露,中科云图今年计划将研发强度进一步提升至20%。

高强度创新带动下,中科云图2022年营收达约1.5亿元,成立约6年时间内增长超110倍。潘屹峰表示,在变电站无人机巡检解决方案这一细分市场领域,企业市占率排名第一,南北方市场占有率分别约达60%和50%。

广东半数“小巨人”通过复核大考
与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同时发布的,是对3年前公布的第二批“小巨人”企业的复核情况。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复核通过名单有59家,相比于此前评选的123家出现一定变动;而在2022年公示的第一批“小巨人”企业复核通过名单也比2019年的名单减少了约40%的企业。

这意味着获颁“小巨人”企业称号后并非一劳永逸。广州中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殷进春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小巨人”企业复核要考察营收增长率、主营业务在营收中占比、产学研合作机构建设情况、研发投入占比、专利增长量等多项指标,以充分评估企业成长性、创新性及细分赛道专精性。

“就中浩控制来说,我们的研发投入金额一直在增长,占比始终维持在10%左右,专利、产品国际认证等发展都不错。”殷进春表示。基于此,中浩控制在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后,又顺利通过了去年的复核。

而今年通过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的广东法拉达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已经凭借20余年汽车散热器生产经验进军储能电池散热器,在热管理这一优势细分赛道不断向新兴业态靠拢和加大研发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复核名单中消失的企业并非全部因不达标而遭淘汰。例如,深圳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均因成长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而退出第二批“小巨人”企业。

同时,随着优质中小企业整体水平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准入门槛也更趋严格和科学合理。每3年一复核的动态管理体系能够激励已入选企业保持活力,并通过及时清退不达标企业,为新进入企业留足资源和空间。

在受访专家看来,名单的动态变化表明,中小企业仍在发展稳定性上仍有所欠缺,各地政府在追求“小巨人”企业总量提升的同时,更应重视遴选后的持续培育,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设定针对性培育方案和资源倾斜。

回顾过去几年,殷进春感觉,入选“小巨人”后,企业曝光机会有明显增多,税收减免力度也在加强,未来希望可以在中小企业员工保障上给予一定倾斜。“目前,企业职工社保缴费比重较高,退休待遇竞争力弱,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难度也较大,这影响着企业人才吸引力,员工流动性差也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殷进春说。

此外,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另一项关键。一方面,创新投入与资金周转能力直接挂钩,不少“小巨人”企业寻求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此前,广东已累计推动百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另有不少企业正处于筹备阶段。以中科云图为例,目前正进行B+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第三代工业无人机产品研发。

日前,广东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也已正式开板,将通过优化制度规则、简化企业入板流程和手续,并实行分层梯队孵化培育,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目前,全省已有43家企业成为首批“专精特新”专板入板企业。

另一方面,当前“小巨人”企业的地域、行业分布也意味着,从集群角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一条不错的思路。

不久前,广东首批35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出炉,集群强调“特色性”,要求主导产业占绝对比例,这与“专精特新”的要求不谋而合。数据显示,35个集群现汇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111家、703家,集群企业研发强度及数字化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不久前,广东省工信厅印发了《广东省2023年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工作方案》,计划采取一系列“大手拉小手”活动,推动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广东省工信厅融资促进处处长孙青林透露,目前,《广东省关于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已草拟完成,将从强化梯度培育机制、促进数字化转型、畅通资金融通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等11个方面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到2027年,我们计划培育超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0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力争推动150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