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节能减排迎来一致性监管新机遇 |
行业动态 资源环保 行业观察 2018年03月28日 |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文章版权: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内容 作者:管理员 | 阅读量:1711 | |
内容摘要:环保部这次依据新的大气法,主动对两家卡车企业超标排放开展立案调查,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处罚,全程公开透明,值得称赞。 |
原文标题: 我国汽车节能与排放 一致性监管迎来新机遇
前不久,环保部通报处罚了山东两家卡车企业——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生产的117辆轻型柴油货车尾气排放超标,凯马汽车生产的318辆重型柴油货车OBD系统(车载诊断系统)不符合标准且污染控制装置作假。两家企业共被没收违法所得84万元,并按照货值两倍罚款3800万元。这是环保部首次因为汽车排放控制违规问题对汽车生产企业开出罚单,也是新的大气法2016年生效之后第一次针对汽车超标排放的处罚案例,它对于我国汽车节能排放管理意义重大。
作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大国和新车市场(包括新能源汽车),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已制定了严格且完整的汽车排放标准、油品质量标准、汽车油耗标准体系,并提出了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能耗限值标准。这些标准对中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和改善空气质量发挥了很好的支撑性作用。但是,这些标准是否得到了严格贯彻执行,达到了对应的节能减排效果值得观察。
2013年经央视曝光,大量厂商声称的“国三”、“国四”货车实际上只能达到“国一”或“国二”的排放水平。2016年,能源基金会支持的一项研究对61辆汽油车和33辆柴油车进行了实验室排放测试,发现抽检的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不合规率分别高达20%和80%,其中微卡的不合规率甚至为100%。此外,油品质量合规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环保部2016年对京津冀的加油站进行了油品质量调查,结果发现车用柴油的不合格率高达30%,个别样品硫含量甚至超标253倍。
汽车油耗同样存在严重不达标的问题。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发布的《中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发展年度报告2017》就指出,虽然油耗标准近年在不断加严,但汽车企业实际油耗改善情况并不明显,企业不达标的情况甚至越来越突出。2013年底,在新认证的车型中,能够达到第四阶段标准(2020年)要求的车型比例已经超过55%,其产量占比约为66%。在这样的情况下,2016年不达标企业的汽车产量为468万辆,是2015年14倍。也就是说,这不是标准过严技术难度大的问题,更多是因为监管的缺位导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严格的监管经验值得借鉴。2015年,大众汽车在美国曝出“柴油门”事件。大众公司利用作弊软件通过尾气排放测试,但是实际道路氮氧化物排放却严重超标高达40倍。事件爆出后,美国政府针对大众汽车及其雇员采取了民事和刑事处罚,数名大众汽车高管被控有罪并被逮捕入狱,此外大众汽车还被罚款43亿美元。与此同时,大众汽车还被判定支付147亿美元以赔偿用户损失、修复环境损害、支持未来能源和车辆技术发展等。
联系2016年工信部公布的大量新能源车企骗补案例,可见无论是传统汽车能耗和排放,还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要求,如果缺失了严格的政府监管,造假和超标都会普遍存在。对比大众汽车惩罚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公开透明、处罚手段和力度、赔偿消费者损失和降低环境损害等多方面中国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环保部这次依据新的大气法,主动对两家卡车企业超标排放开展立案调查,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处罚,全程公开透明,值得称赞。鉴于中国汽车排放超标普遍,消费者一定程度上不公平的承担了企业违法责任,建议环保部加强大案要案查处,在对企业的处罚中纳入对消费者的赔偿,同时必须责令企业消除违法行为导致的环境损害,乃至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展望未来,降低对行政处罚的过度依赖,大力加强经济惩罚应成为政策监管执行的趋势,并且补充考虑相关刑罚,提高生产企业责任,降低消费者负担等方向需要重点关注。没有严格的监管,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消费者为企业违法行为买单的市场乱象,政策所提的节能减排目标将只是纸面上的数据,长此以往,将影响中国市场竞争力以及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