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金句”
“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
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的一个规模性政策举措,应该说是有力度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
这次规模性政策筹措的资金分两大块:一块是新增财政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元。还有另外更大的一块,就是减免社保费,有的国家叫工薪税,并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一块加起来大概是前一块的两倍。我们是要将这些资金用于保就业、保民生和保市场主体,支撑居民的收入。这些资金和我们现在全部居民收入40多万亿元的总盘子相比,比例达两位数。
(下转2版)
更重要的是钱往哪里去我们这次为企业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规模性政策,主要是用来稳就业、保民生,使居民有消费能力,有利于促消费、拉动市场。这可以说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
“我们不可能轻车走熟路,只能是大车行难路”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不可能轻车走熟路,只能是大车行难路。所以我们在政策上要注重创新。
我们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也只是“过路财神”,要直达基层。可能有人会问,那基层就能把这笔钱用好吗?我们要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我们会瞪大眼睛盯着,也欢迎社会监督。
刚才我比较多地讲了扩大消费,但并不是说不要投资,我们还要扩大有效投资。我们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而且要用改革的办法,用这些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项目要有效益、有回报,要经过科学论证,按规律办事,不留后遗症。
“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起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情。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可以说政策是能用尽用,投入的钱也是最多的。我们规模性政策的资金,允许基层用于减税降费,而且允许用于为企业减房租、贴利息。采取这样的措施就是要把企业稳下来,岗位保得住,而且要公平合理。我们还要采取资助企业以训稳岗的政策,今明两年将有3500万人次通过失业保险结存资金来进行岗位培训,给他们缓冲的机会。即便失业了,也要努力让他们短时期内有再就业的机会。
同时还要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不仅要采取更多扶持政策,而且要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起来。
“他们就是青山,留住他们,就会赢得未来”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越是困难越要坚持改革,我们宏观政策提出的“稳”和“保”,是通过市场主体去支撑的,而且是奔着市场主体的困难和关切去做的,这本身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做法。
我们首先是要让市场主体活下来。政策的真金白银主要是为市场主体纾困,激发市场活力。真金白银要确保落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身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说,要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们现在有1.2亿市场主体,他们就是青山,留住他们,就会赢得未来。
不仅要让市场主体活下去,更重要是通过“放管服”改革把他们激活起来。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掉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公平竞争。
再有,就是要让新的市场主体更多地长出来。大家都知道,这次应对疫情中,像网购、快递、云办公等等一些新业态是逆势增长,有的营业收入增长了三分之二,而且现在新业态还层出不穷。这和我们这些年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有关。
“我们有把握完成今年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
我们会多策并举,特别是要采取措施把脱贫的底线兜住,我们有把握完成今年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
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为上,以万家疾苦为重。每出一策,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今年我们在应对疫情冲击过程中,要特别认真细致地考虑把各方面困难人群保障起来,扩大低保和失业保障的范围。现在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员大概一年6000万人左右,我们预计今年人数会增加较多。保障和救助资金是足够的,把他们保障住是有能力的。我们要求一定要把账算细,把钱用到刀刃上,使民生得到切实保障。全国还有近3亿领养老金的人员,今年我们提高了养老金的标准,说到就要做到。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我们现在的社保基金结存和储备足以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但工作不能出任何纰漏。在这个事上出纰漏,就会让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中华民族有尊老传统,我们要让社会各方面都感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