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六保”促“六稳”
行业动态   其他   科技政策   2020年06月03日
文章来源:转载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有关媒体阅读量:998
内容摘要: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为:发展(71次)、就业(39次)、经济(37次)、企业(36次)、疫情(31次)
 

从《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看抓“六保”促“六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为:发展(71次)、就业(39次)、经济(37次)、企业(36次)、疫情(31次)

 

为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秦荣生。秦荣生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做了解读,从中可以看出稳增长、保居民就业与保市场主体等“六稳”“六保”之间的关系。

 

发展:稳增长是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是民生之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基于国际社会疫情的控制情况和复工进展程度的不确定性,并不是经济增长不重要。

 

秦荣生表示,坚持稳增长,努力克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进行复工复产,保持经济增长在一定的水平之上。稳增长就是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以全力扩内需为稳增长的重点,促投资、扩消费、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等“多箭齐发”,一系列“超常规”“强有力”举措陆续落地,确保今年有良好的经济增长。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上,要加快推进新基建、布局新产业、培育新消费、形成新动能。稳增长的基础是保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持续补充企业流动性,对于困难企业要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

 

就业:“稳定器”发挥作用依靠市场主体

 

从另一个角度看,“稳增长”也是为了“稳就业”,避免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稳定。今年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秦荣生表示,从民生角度看,在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尤为重要。经济增长源于有效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扩大再生产,有效需求特别是内需的持续增加,则依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就业正是确保居民拥有工资性收入、拥有足够购买力的源泉。因此,稳就业既是一个社会问题、稳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增长问题。

 

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是保就业的根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优先稳企业保就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要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潜能,是保就业的根本、长远的措施和手段,等等。

 

秦荣生表示,一言以概之,我国稳企业治理政策应对得当,经济增长趋势就不会因疫情而改变;我国长期坚守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企业良好发展的势头就不会发生逆转。我国的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企业,大幅度减税降费,各地政府清理取消对企业的不合理限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

 

因此,稳企业就会有保障,经济基本面内生向好,会为保就业带来很大的空间,就业难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化解。从这个角度而言,保市场主体更具有全局意义和优先位置。

 

经济: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目标是明确预期、挖掘潜能、激发动能,其主要措施是“提高赤字率、进一步减税降费、促进新基建、新经济发展”。一是明确预期,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尽管财政支持力度较去年有明显提升,但并未超出预期。二是挖掘潜能,进一步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持续推进,总计新增2.5万亿元减负。三是激发动能,促进新基建、新经济发展。今年新增1万亿元赤字规模,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部分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专项债增至3.75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6万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新基建、新经济等“两新一重”建设。

 

秦荣生表示,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创造就业,长期来看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辅之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激发经济发展动能,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性。而且,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债务水平不高、可用财力丰厚等,都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

 

在全球疫情防控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实现今年发展主要目标的保障。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例如,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等。

 

秦荣生表示,所有这些内需重点发展的领域和措施,既是稳增长的关键,也是稳企业、保就业的积极性措施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