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行业动态   综合   推荐热门   2018年07月10日
文章来源: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阅读量:554
内容摘要:

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2018-07-05 15:33:00

  编辑/刘昭 摄影/吕择(除署名外)

  【本期特邀主编】

  刘亚东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高级记者,曾任科技日报社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其作品获得过多项中国新闻奖,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8年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人物奖——范长江新闻奖,2010年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主要著作有《新闻眼看美国》《圈点每日环球科技》以及《世界科技的历史》等。

  中兴事件的爆发及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舆论狂潮。国人不禁开始反思:我们究竟有多少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6月21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科技日报社联合主办,北京科技报丨北科传媒承办的“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丨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科学传播沙龙,邀请5位院士大咖,与现场观众一起理性探讨了我国核心技术的短板。

  其中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所作主题演讲《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客观冷静地分析阐述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其根源,在社会上引发极大反响。本期专题我们邀请刘亚东作为特邀主编,与我们一起探讨上述问题。

  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

  【演讲人】

  刘亚东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4月16日,中兴事件的新闻在网上被刷爆。三天以后,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强势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

  当时很多朋友和新闻同行都评论说,这组报道策划得很及时。我很“谦虚”地回复人家:不是很及时,是很超前!

  事实上,今年三月“两会”一过,科技日报社就开始策划和组织这组报道,当时的舆论氛围还是“厉害了我的国”。但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正视差距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之前我访问日本,见到了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首席研究员冲村宪树,他是前文部省次官,对中国非常友好。他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所以日本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我对他说,你的结论正确,但前面说得不符合实际。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冲村的观点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我们的舆论无疑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就像《礼记·中庸》所说,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兴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它让更多的国人正视了中美科技实力的巨大差距,惊醒梦中人!

  ▲6月21日,“ 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科学传播沙龙举办。科学传播沙龙是由北京市科协指导、北京科技记协主办的品牌活动。

  卡脖子背后的共性问题

  当前,还有太多的“卡脖子”技术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扬眉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碍了我们的脚步?我想是的,这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在科学上的建树实在乏善可陈,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但其实四大发明均属于技术范畴,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点关系。

  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倾向时至今日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没有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拍得很好。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比如剃头匠、泥瓦匠等,很多教师自嘲,也管自己叫教书匠……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轻视操作,轻视实践”这种现象如今在中国依然很普遍。

  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地工作。我本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才得知,原来他们都是工程师!正是凭借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可我们为什么总想要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你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都走曲线,但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照葫芦画瓢,通过一台引进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还能做得到吗?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能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文字已经主讲嘉宾本人审核,有所删节)

  中国科技如何赢得未来

  【演讲人】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离建成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不是说抓住一两个痛点,攻克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在努力创新,别人也在创新,所以这不是个毕其功于一役的事。

  “卡脖子”不是新问题

  近期,社会上对“卡脖子”讨论比较多,其实,这既不是新问题,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历史上很多的例子都表明: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常常自己下大决心,下大工夫,也就搞出来了。两弹一星就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卡脖子”也不是坏事,反倒是好事。

  在这其中,我特别想强调的一个方面是:高端科学仪器的制造和创新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当前,我们的现状是,在绝大多数科研实验室或者医院中,大部分好的仪器、设备都是进口的。

  我们国家正在抓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继续努力。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得国产化,但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要尽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还有些核心技术并不是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大家都在努力、尚待突破的。比如发展新能源必须配套的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现在国内外都进步很快,谁占领了这个领域的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引领绿色低碳能源的未来。

  教育赢得未来

  上面提到的仪器设备也好,储能技术也好,都涉及到来自基础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如材料科学的一些突破和创新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要坚定不移,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针。

  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创新靠的都是人才,人才创造未来。而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从哪来?我认为来自于教育,所以要深度改革我们的教育,解决“钱学森之问”。当我们能够培养出一代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而且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高水平人才的时候,我们必将赢得未来。

  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

  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做出高水平的工作。我们的社会治理、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科技评价体系等,要努力让科技工作者无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来做学问。而对科技工作者本身来说,高水平的工作常常是长期努力的结果,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要坐得住冷板凳,力戒浮夸和骄躁。

  最近常常听到有人说“名利双收”,我认为这是合理政策的结果,但不应该是科技工作者的内生动力。老一辈的成就告诉我们,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才是真正靠得住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强大的力量源泉,国内外的成功范例都证明了这一点。精神建设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保障。

  (文字已经主讲嘉宾本人确认,有所删节)

  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演讲人】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技术专家

  对于中兴事件,很多人都很关心,从过程上来看,中兴是供应链被“卡了脖子”。同样的道理,如果安全方面被卡脖子,可能更为被动。从广义上说,网络安全应该包括供应链安全。

  有些短板很短

  不可否认,在信息通信领域,我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有些短板很短,有容易被人卡脖子的地方,一个是芯片,属于硬件范畴;另一个是基础软件,属于软件范畴。

  中兴事件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是芯片。芯片的产业链很长,真正的短板是芯片制造,中国最好的芯片制造公司是北京亦庄的中兴国际,在世界同类公司中排第五名。相对地位比它更低的是材料和装备,我们的芯片制造装备的国产化率还不到20%;而芯片设计工具,基本上全是用的国外的。

  要补齐芯片制造的短板,大概需要一二十年,软件发展可以比较快,但是芯片制造、材料、装备等等,基本上像传统产业一样,发达国家工业化比我们早了100多年,积累比我们多,我们赶上他们需要较长的时间。

  一直不用不可能好用

  还有一个短板是基础软件,以终端操作系统为例,当前,包括桌面和移动终端,中国的手机操作系统不是苹果就是安卓;而电脑95%都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但为了网络安全,我们在桌面计算机领域需要用国产的Linux操作系统替代微软的Windows,用Linux操作系统和三种大家熟悉的申威、飞腾、龙芯CPU构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来替代由Windows和英特尔CPU构成的“Wintel”体系。

  一般来说,创新产品从研制出来到成熟,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些产品刚开发出来,是不好用阶段。经过使用改进,进入第二阶段,基本功能都有了,但是慢一点,不太流畅,指标低一点,这是可用阶段。三是继续使用改进后,基本达到进口水平,这是第三阶段。

  现在,国产软硬件一般达到了可用的阶段,有些达到了好用。为了避免再出现“中兴事件”,我们希望尽快推广国产的软硬件,经过实际应用的检验,在运用中发展成熟。如果一直不用,永远不可能好用。

  习总书记在今年4月21日指出,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习总书记的指示非常重要,网络安全要达到安全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等等。但是如果技术本身不安全,其他也就都没用了。为此,对技术工作来讲,第一步,我们首先要保证自主可控,也就是核心技术我们自己都能掌握,让别人卡不了我们的脖子。

  (文字已经主讲嘉宾本人确认,有所删节)

  航空发动机产业特点与技术挑战

  【演讲人】

  王光秋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天骄航空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我曾在欧洲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以下简称“罗罗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回国后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五年,对航空领域了解比较多。

  高投入、高风险,安全性第一

  航空领域的特点很简单,安全性第一,其次是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最后一点也很重要,长周期、慢回报。简单来说,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除了资金支持外,还需要一些特定条件和时间。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安全性。

  高科技意味着高风险,最典型的案例是波音787,现在国内这款飞机有很多,因为坐着很舒服。但它正式服役前曾因为复合材料相关问题被延误了2-3年,其中,由于锂电池发热,曾经造成飞机某一部分起火,光这一个原因就造成了飞机延误半年左右。

  在罗罗公司的发动机研制投资中,研发费用有的花10亿美元,有的花30亿美元,这些研发费用要靠卖发动机才能挣回来,一般说10-15年才能盈利,这还是很顺利的情况。比如一个中等的发动机,大概得卖2000台才能收回研制成本,所以说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必须有耐心,有耐性。

  ▲6月26日,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继续开展试飞工作 (供图/视觉中国)

  处处都在“卡脖子”

  那么,欧美航空发动机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如何呢?根据公开资料,北约组织在成立之后就对技术出口作出了管控,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而在1996年,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的41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瓦森纳协议》。这个协议是一份管制物品清单,里面包含具体物项以及技术标准,再次对技术出口进行了严格限制。可以说,这对中国核心技术的发展影响至今依然巨大,也大大阻碍了中国加入全球生产体系。

  以一台航空发动机为例,控制系统相关的软件、硬件,整机可以卖给你,但软件、原程序里的相互关系不允许给你。风扇、复合材料、碳纤维、高性能树脂这些都不能给你,制造、加工技术等也不许对中国出口。简单来说,就罗罗公司开发的新技术而言,风扇、涡轮盘、粉末盘,跟技术相关的基本上都对我们有具体的限制。而且限制的力度非常大。

  这样来看,情况已经基本明了:在航空发动机这个领域,处处都在“卡脖子”。中国必然是要走自主研发道路,但在民用发动机领域,我们的ARJ飞机使用的是美国GE的发动机,C919用的是GE和法国公司的合资公司研制的发动机,我们目前还只能依赖他们。

  总结一下,第一,航空发动机产业高投入、高风险,必须保证安全性第一。第二,航空领域的发展不光要有资金支持,还要有技术积累,像罗罗、GE公司都是一百多年的老公司,仍然在不断面对新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一步步的技术积累。还有一点,我们现在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研究论文很多,科研成果很多,但在应用转换上,报道并不多。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将好的发明、创造转化成好的产品。

  (文字已经主讲嘉宾本人确认,有所删节)

  我国核心技术发展问题及纾解

  【演讲人】

  王革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预测所所长

  技术核心为什么是买不来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从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很多情况下是一片空白,这个时候我们采取的战略就是跟踪,主要跟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既然是跟踪就要选点,我们选择的一般以单项技术突破为主,这种研究方式,导致我们很多的科学技术有成就,但是很难制作出一些重大产品。

  之后到中长期科技规划,我们要改变现有的格局,因为我们的科学已经到了一个阶段,要通过重大专项把技术进行集成,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器件。最后形成一些国际期待的核心技术。虽然我们重大专项的实施年头并不长,但已有一些很好的尝试和经验,为我们后期再解决一些卡脖子技术,核心的技术攻关提供了借鉴。

  中国有机会“将点连成面”

  我们把进口的产品进行梳理,加上国内的需求,发现主要的短板在六个方向:一是制造领域,第二次科技革命里我们的短板。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领域。三是材料领域,涉及到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四是航空航天,本质上是制造业的差距。五是海洋,六是生物医药,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把一个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平面的话,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是整体的平面,而我们是在一些点上有突破,体系还没有形成,这就导致我们核心工作技术的攻克还有一些瓶颈。但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全面跟踪到跟跑为主,正处在将强未强,爬坡过坎的阶段。这个时候美国对我们进行一些控制,包括中兴事件和贸易摩擦,说明他们也已经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所处的阶段。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也证明了我们的科学技术进步还是非常快的。

  前几次科技革命中国没有机会,但是新的科技革命我们是有机会的,因为我们科技积累已经到了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一些颠覆性技术、新兴技术层面。

  ▲包括中兴事件和贸易摩擦,说明他们也已经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所处阶段。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也证明了我们的科学技术进步还是非常快的 (供图/视觉中国)

  依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人认为“卡脖子”是西方人封锁我们,我们是不是要封闭起来,回到自力更生的阶段?其实不然,我们依然需要开放。核心技术的掌握,不仅要掌握干什么,更重要的是掌握怎么干。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工业历史,他们很清楚怎么干,如果我们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零开始一步步重新摸索,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但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关系,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我们的产业又回到原来的套路上,核心技术还是没办法解决。

  (文字已经主讲嘉宾本人确认,有所删节)

  盘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中兴事件引爆舆论之后,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强势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梳理、解读和评析了一系列中国依然“受制于人”的细分领域。截至目前,这个栏目已经推出三十余期。换句话说,已经有各个行业的三十余项卡脖子技术陆续被报道。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预期。

  这些细节让中国难望顶级光刻机项背

  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密布千万电线,纹丝不乱,需要极端精准的照相机——光刻机。光刻机的精度决定了芯片的上限。高精度光刻机产自ASML、尼康和佳能三家;顶级光刻机由ASML垄断。

  ▲光刻机

  “十二五”科技成就展览上,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SMEE)生产的中国最好的光刻机,与中国的大飞机、登月车并列。它的加工精度是90纳米,相当于2004年上市的奔腾四CPU的水准。国外已经做到了十几纳米。

  光刻机跟照相机差不多,它的底片是涂满光敏胶的硅片。电路图案经光刻机缩微投射到底片,蚀刻掉一部分胶,露出硅面做化学处理。制造芯片,要重复几十遍这个过程。

  位于光刻机中心的镜头,由20多块锅底大的镜片串联组成。镜片得经过高纯度透光材料+高质量抛光。SMEE光刻机使用的镜片,得数万美元一块。

  另外,光刻机需要体积小,但功率高而稳定的光源。ASML的顶尖光刻机,使用波长短的极紫外光,光学系统极其复杂。

  有顶级的镜头和光源,没极致的机械精度,也是白搭。光刻机里有两个同步运动的工件台,一个载底片,一个载胶片。两者需始终同步,误差在2纳米以下。两个工作台由静到动,加速度跟导弹发射差不多。

  SMEE总经理贺荣明介绍:“相当于两架大飞机从起飞到降落,始终齐头并进。一架飞机上伸出一把刀,在另一架飞机的米粒上刻字,不能刻坏了。”

  SMEE最好的光刻机,包含13个分系统,3万个机械件,200多个传感器,每一个都要稳定。像欧洲冠军杯决赛,任何一个人发挥失常都要输球。

  2002年SMEE成立,是中国政府为了填补光刻机空白而立项。贺荣明去德国考察时,有工程师告诉他:“给你们全套图纸,也做不出来。”贺荣明几年后理解了这句话。

  并不是说图纸不重要,贺荣明说,如何将系统的误差分配到子系统,设计有高下之分。但顶级光刻机也需要细节上的技术洁癖。“一根光纤,一行软件编码,一个小动作,如果不兢兢业业做好,整个系统就不优秀。”

  “发展光刻机,需要高素质的人群。所以我们做来做去,做最多的应该是培养人,改变人。”贺荣明说,这需要他们用五十年一百年的长远眼光去做事情,而不是期望几个月就能解决问题。

  算法不精,国产工业机器人有点“笨”

  两台机器人分别控制双层托盘,让其不断地倾斜、转动,另一台机器人控制机械臂在托盘上十个障碍物间不停地穿行而不受阻碍。这段工业机器人演示视频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可是人家2009年的技术,我们现在也无法做到”,资深机器人从业者马龙感慨地说。

  ▲ 模仿咖啡冲调师的智慧机器人

  想要完成如此复杂的动作,工业机器人的大脑——核心控制器必须足够聪明。但由于没有掌握核心算法,国产工业机器人“大脑”还不够聪明,稳定性、故障率、易用性等关键指标远不如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以下简称“四大家族”)的产品。

  据统计,我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但高端机器人仍然依赖于进口。核心算法的差距,是国产工业机器人向高端制造迈进的拦路虎。

  作为工业级产品,衡量机器人优劣主要有两个标准:稳定性和精确性。核心控制器是影响稳定性的关键部件,有着工业机器人“大脑”之称。而软件相当于语言,把“大脑”的想法传递出去。

  要讲好这门“语言”,需要底层核心算法。“四大家族”可以出售伺服系统、减速器、编码器等关键部件,但对核心算法一直秘而不宣,绝不外泄。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是核心算法多年来欠账的结果。不掌握核心算法,生产精度需求不高的产品还勉强可以,但倘若应用到航天航空、军工等高端领域,就只能依赖进口工业机器人了。

  航空钢材不过硬,国产大飞机起落失据

  “如果把发动机和飞控设备比作飞机的心脏和大脑,那么航空超高强度钢制作的起落架就是飞机的‘腿脚’。没有强健的腿脚,纵使心脏和大脑再强大,巨人依然站立不起来!”“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南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嘉杰说道。

  无论起飞还是降落,起落架都是支撑飞机的唯一部件,尤其是在飞机降落阶段,其承载的载荷不仅仅来自机身重量,还有飞机垂直方向的巨大冲力。因此,起落架的材料强度必须十分优异,一般材料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必须依靠特种钢材才行。

  在航空业,大飞机是指起飞总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民用大型运输机和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每架大飞机的起落架用特种高强度钢约15吨。因为国产材料不过关,首架C919下线试飞时,起落架用的是进口材料制作的。

  梁嘉杰告诉记者,就目前起落架钢材使用现状来看,美国的300M钢使用范围最广。300M钢是1952年由美国国际镍公司研发,并采用整体锻件制造工艺制造而成,其强度在1900MPa—2100MPa,相当于20000个大气压。迄今为止,美国九成以上军民用飞机起落架材料由300M钢担纲。

  今年5月14日上海航展上,宝钢特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300M超高强度钢露面,这意味着在C919后续机型上,起落架有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国产化替代。但有钢铁冶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飞机用的超强度钢材完全国产化这一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国内高性能钢铁部分制造技术,尤其是新一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控轧控冷技术、先进热处理技术、变截面轧制技术、温度梯度轧制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我们与美国、日本还有不小的差距,有的还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超高强度钢材实现完全国产化,还要加强科研。

  还有这些同样

  “亟待攻克”

  半导体

  自主芯片

  光刻胶

  射频器件

  高端电容电阻

  ITO靶材

  机器人与自动化

  触觉传感器

  激光雷达

  装备制造

  高端轴承钢

  高压柱塞泵

  电控柴油高压共轨系统

  重型燃气轮机叶片

  掘进机主轴承

  钢轨铣磨车铣刀

  核心工业软件

  真空蒸镀机

  信息技术

  自研操作系统

  生物医药

  iCLIP技术

  透射式电镜

  航空航天

  航空发动机短舱技术

  适航标准验证体系

  航空设计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