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装备依赖进口;消费者更加青睐高质量的进口商品,传统黄金周演变为出国购物潮;生产性服务业长期存在巨额贸易逆差;教育医疗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种类、便捷性难以满足需求;财富创造消耗过多的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
转型升级:投资、出口——消费;工业——服务业;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前沿创新;速度下台阶、质量上台阶,速度型效益——质量型效益;增量扩能——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业链中高端……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2006年世界银行发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由于在工资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相比已无优势,而高技术的研发制造被发达国家垄断,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因此长期不能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1960年达到中等收入的101个经济体中,到2008年成功翻越高收入门槛的经济体仅13个。其中,大多数国家未能成功实现增长阶段转换,不同程度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少数幸运者,如日本、韩国等,也是在经过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市场主体被迫调整并逐步适应新的宏观环境,在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上实现了新的均衡。
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第一阶段:行业间生产要素的再配置——从低效率部门流入高效率部门;
第二阶段:行业内生产要素的再配置——从低效率企业流入高效率企业;
第三阶段:主要依靠科技创新。
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本文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余 斌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