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代表:中医药可为传染病防治发挥更大作用
“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抗疫战场就是履职阵地”“审议现场,这位人大代表哭了”这些,描述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他是老师,是院士,更是一名奋战在守护人民健康和抗疫一线的战士。
作为一名中医药领域专家,一名已履职13年的“老代表”,年逾古稀的张伯礼始终冲在工作一线,学校、研究所、企业、方舱医院等地方均留下了他匆忙的身影。尤其是在新年伊始疫情暴发时,张伯礼更是在疫情“暴风眼”之地第一时间献上了抗击疫情的中医药方案。履职13年来,他一直在为人民的健康代言,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涉及国民健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张伯礼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今年,他提出的议案主要还是围绕中医药领域。
农历大年初二临危受命向疫情“暴风眼”挺进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匆匆,疫情发生后,张伯礼第一时间投入到天津的抗疫防控指导战斗中。大年初二晚上,接中央指示,他稍作收拾便在几小时后逆行而上参与到“武汉保卫战”中。
奋战在武汉的2个多月里,张伯礼在各定点医院了解分析疫情,及时提出防控建议。根据走访信息判断,张伯礼认为应对集中隔离人员采取中药治疗,尤其是在以轻症患者为主的方舱医院,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采纳了这一建议。2月12日,张伯礼率领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两天后开始接收病人。
据了解,江夏方舱医院最大的特点是实行中医药全覆盖,所有病人全部服用中药,并配以穴位按摩、艾灸等中医辅助治疗手段。直到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时,收治的564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实现零转重、零死亡、零感染。
而就在武汉奋战期间,由于不分昼夜的超负荷工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尽管中央指导组负责人强令他住院治疗,但接受胆囊摘除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就返回到抗疫第一线。展现了一名“老代表”的担当。
传染病防治法中应增加中医药防治内容
张伯礼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以来,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几乎都是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服务。让他感到尤为欣慰的是,不少议案和建议都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以中医药法为例,从呼吁立法到立法调研,从法律草案起草到审议通过,直至2017年7月《中医药法》正式实施,都留下了张伯礼努力和付出的脚印,推动了中医药健康发展。
2009年,张伯礼在科技部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验收调研后,提出扶持和促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并通过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课题立项研究,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推动了后续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出台,从而促使国内形成数以万亿计的新兴产业规模,为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指导。
张伯礼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今年,根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及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亮眼表现,他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增加中医药防治的建议。“重大传染病是人类的大敌,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2013年6月29日修订。该法共九章八十条,然而其中并未充分体现中医药,未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张伯礼感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具有悠久历史,并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我国抗击历次重大传染病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医药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张伯礼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传染病由于其特殊性,一时难以针对新病毒研制疫苗和特效药物,而中医药可在既有的理论指导下临床诊治。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在防治传染病体系中,应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互补,中医应具有知情权和全程参与权。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应加强全民中医药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与数量至关重要,为了防止疫情暴发导致的短暂物资短缺以及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恐慌和防控乏力,应当对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品种进行国家储备及统一调配。”张伯礼强调。
鉴于上述原因,张伯礼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应该增加中医药防治的相关内容。具体建议为:
将原法第二条修改为“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原法第十条修改为“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张伯礼认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医学院校应当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对在校学生及其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进行预防医学教育和培训,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另外,传染病预防医学教育应当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及中医药防护知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此外,张伯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修改建议还包括,原法第七章保障措施下增加一条“国家发布重大传染病特殊中药品种目录,并据此建立国家指导、以企业为主体的防控传染病中药动态储备库。”
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应加强中医学教育
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也让不少临床医学生领略了中医药的魅力。
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在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给出了意见。其中提到,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并将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与此同时,《意见》中还提到,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在文化传播方面,《意见》提到,将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张伯礼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临床医学毕业生已有“掌握中国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在临床医学课程中也有“中医学”的设置要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已设置了“中医学”必修课程,一般约54学时,见习要求不一。学习主要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常见病中医治疗等内容。“但内容多,学时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很难对中医学形成完整、客观的认识,更谈不上中医思维的建立。”张伯礼坦言。
为此,他提出了关于院校教育阶段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育的议案,建议应增加临床专业中医学课时及实践时间。在院校教育阶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中医学教育。
在本科阶段,一是适当增加“中医学”必修学分,建议2~3学分(72~108学时),分两学期修读,延长“中医学”必修课修读时间;适当增加中医学见习、实习,时间建议不少于2周,提高学生对“中医学”整体、客观的认识,为建立中医思维打好基础。二是增加“中医学”选修学分,学生可通过优质线上资源进行修读,以满足临床医学专业中有进一步学习中医意愿学生的修读需求。三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编写专门的“中医学”教材,基本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以及临床各科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辩证论治。
在研究生阶段,张伯礼表示,临床医学类专业报考中医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政策行不通,因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中医类别或中医西医结合类别的执业医师。他建议,可鼓励临床医学背景的临床医师攻读同等学历申请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