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
行业动态   综合   推荐热门   2022年11月07日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网站  文章版权:转载信息  作者:阅读量:572
内容摘要:宋志平: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

值华中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10月6日下午,第十四届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家论坛开幕。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受邀参加。宋志平结合自身企业实践和思考,作了题为《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的主题演讲,从5个层面分享了科技创新与相关方面的关系。宋志平这篇不长的演讲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深层次思考,我们特转发供大家学习研讨。(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有修改)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科技创新”这四个字,其实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科学主要是发现;二是技术,技术主要是发明;三是创新,创新大多诞生于企业,比如产品创新,也就是熊彼特讲的“新组合”。所以,科技创新其实是把科学技术和企业的创新紧密结合。下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谈一谈科技创新和各方面的关系。

 

政府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创新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市场化活动,但其实科技创新从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我国,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科技创新既需要有效的市场,也需要有为的政府。近些年,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些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正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产生和推进。

 

纵观发达国家,其政府在创新中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二战”之前美国的很多科学技术来自欧洲,之后,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范内瓦·布什在写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讲到,过去美国很多的科学技术依赖于欧洲,但美国必须加强自身的基础科学研究,美国政府应大力支持科技和教育。这份报告对美国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多年来美国坚持的是一个政府支持和指导型的科技体系。

 

之前我去日本出差,了解到日本有个部门经济产业省,过去叫通产省,在整个科技创新的布局、统筹、指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也是如此,德国政府补贴科技公司创新研发费用的比例最高可达100%,企业通过银行渠道,只要把用于科研的费用单填好,银行会依据程序把这部分费用补给企业。

 

当年我任职于中国建材的时候,收购了一家德国高科技公司后,银行并没有给我们补贴,后来在一次两国总理共同出席的会议上,我向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提出建议,应该把中资企业视同己出,给予相同的补贴。结果当天下午的大会上,默克尔总理就承诺给中资公司同样的补贴。我们的技术公司得到了1000万欧元的补贴,也就是研发费用如数都补贴给企业。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国有企业在西方被称为公营事业,这些企业大力投入创新,带动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这其实也是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一种方式。

 

今天,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我国政府都对科技创新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并大力提供支持。下一步还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我国有不少综合性即文理工科都有的高校,我们很好奇,教育到底该如何支持科技创新?对此也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学校其实是进行综合性教育的载体,注重培养人才,其和企业的直接创新没有太大关系;另一种看法认为,学校应该自己做企业,把技术成果转化成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创新。我觉得这两种看法都有所偏颇。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虽然不见得每一门学科都要直接和这些技术创新的应用产生关系,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最终都会反映在科技创新上。任正非先生常讲,一定要把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做好,培养更多基础科学方面的人才。包括一些人文学科,表面看和科技创新没直接关系,但其实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很多重大的发明,并不是简单来源于某一个专业上的进步,而是来源于整体科技上的进步。

 

我赞成这样的说法,科学的目的是发现,技术的目的是发明,发现对于发明非常重要,一个重大发现会带来无数的发明,这些发明本身又带动了企业的创新,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所以,学校应该是一个倡导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的机构,这里也会有发明,老师、同学们也可以依托这些发明开办公司。但是,我不太赞成学校去创业、做企业,学校还是要首先把基础教育做好。

 

硅谷实际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创业而发展起来。我专门去过麻省理工大学,见到了我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陈刚院士,他当时刚卸任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一职。麻省理工大学就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大熔炉,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们创办了几万家企业,号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我参观过学校的媒体实验室,它是一个致力于科技、媒体、艺术和设计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室,现在也在做数字化新材料的研发创新。

 

可以说,大学对于科技创新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创业的源泉。其实办企业并不容易,要把产品造出来、卖出去,再收回货款,这些可能不是老师们的优势所在。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科技研发,然后把这些技术成果应用到社会上,应该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

 

资本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的理念,其中也讲到了资本和创新的关系,他认为资本是创新的杠杆,企业家是用资本创新的,缺少资本,创新很难开展。美国这些年的创新模式是创新加资本,纳斯达克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是如此,发挥资本的作用支持创新。我国资本市场只有32年的历史,而美国有200多年历史,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设立距今有400多年了。其实32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做了不少事,既支持了国企改革,也支持了民企发展,现在大力支持科创事业。去年,科创板上市公司IPO获得的资金占整个上交所IPO的一半左右,也就是一半左右都用于支持创新。即使在主板,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也大多用于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发展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比如研发芯片,这个资金通过资本市场会来得比较快,如果只靠政府支持和原始股东的出资是不够的。

 

当然资本市场也不只是IPO,还有私募基金等其他方式。现在我国私募基金有20万亿元左右的规模,大概有2万多家企业,这方面在快速发展。民间的私募基金首先孵化和培养独角兽企业,待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企业会考虑在资本市场上市。总体来讲,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事实上,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谁是新组合的主体?答案是企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发明了很多技术,技术要生根,那生根在什么地方?如何由科学变成技术,再由技术变成产品?最后的环节实际是在企业中完成的,所以企业成了创新的最后一片沃土。当然有规模的企业也要建造大型的一流实验室,从事一些应用型的基础研发。像中国建材的电子玻璃等这些新技术都来源于实验室的基础研发。所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实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含义。

 

企业的创新和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创新不完全一样。大学里的很多创新,被我们称之为发现,这个发现不见得有当时的利益点,但企业创新的利益导向特别明显,它有刚性的约束。也就是说,企业里的创新要有所选择,既要创新又要产生效益,或者是在资本市场具有一定价值,如果既没有效益也没有价值,再好的创新,并不会被企业选用,这是企业的一个特点。

 

科学的发现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技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企业的创新则主要以功利性为出发点。举个例子,像热力学气体状态方程中有个节流原理,即气体压缩会放热,膨胀会吸热,这个科学发现是不存在功利性的,但通过技术应用这种节流原理发明了压缩机,并注册了专利,这就使得该项发明有了一定功利性,而企业则利用这项发明生产了电冰箱和空调投放市场获利,企业的这种创新活动主要是为了功利。企业有功利心并不是坏事,它会促进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的创新,促进经济的繁荣。

 

企业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它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不管技术多先进,如果没有好的质量和好的成本,可能还会失败。我们发现,一些独角兽企业包括有的上市企业,技术确实很棒,管理却跟不上。当年爱迪生认为企业就是技术加资本,不大认可管理。当时他开办了七家公司,都做得不好,被基金机构踢了出去,后来这七家公司合并,就是今天的通用(GE)公司。这个例子听起来似乎有些久远,但突出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是企业对于创新的选择,最终还要看效益;二是任何企业的创新都要和管理结合起来。

 

美国企业重视创新和资本,德国和日本企业重视技术和管理。我国的企业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推进创新加资本,因为这样发展得快;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加管理,这样有利于企业把产品做好,产生效益。科技创新和企业是分不开的,科技创新效果如何,最终要从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的价值中得到体现。

 

企业家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企业中谁来领导这场创新?答案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在创新里既有科技创新,也有组织模式的创新、市场的创新等各种创新。但是,坦率地讲,技术创新还是所有创新的核心,尤其是在今天高科技和新经济的时代,科技至关重要。即使是传统企业,也得用技术创新助推企业进行转型。所以,今天的企业家必须学习新的科技知识。过去,我们讲企业家做企业家的事,科学家做科学家的事,但今天应该高度融合,我们需要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也需要企业家型的科学家。

 

我最近去了几家企业调研,发现这些企业的创始人,要么是高科技人员出身,要么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然后他们创办了企业,并且做得不错。我建议他们,作为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一方面要保持科技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市场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于很多传统型企业家,我鼓励大家要学习技术和科技知识,要做懂科技的企业家,这是今天我们倡导的企业家需要具备的能力。

 

讲到企业管理,大家自然会想到学校的商学院。MBA教育实际是教那些已经具备一定科技知识、专业知识的企业人员如何更好地学习做管理。但商学院、管理学院等还要教大家一些科技的知识。我赞成“建设科技商学院”这样的提法,就是把科技和商业紧紧地结合起来。当前是一个高科技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也要随时代而动,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时代进步的企业家。我赞成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